【32個國家將取消中國貿易「普惠制」待遇 相關商品關稅將提高】

美國新聞中心
11/4/2021

2021年年底前將有32個國家不再給予中國貿易「普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s)」待遇。

「普惠制」待遇,是發達國家(給惠國)對發展中國家及地區(受惠國)出口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的、非互惠的關稅優惠制度。自1978年「普惠制」實施以來,先後有40個國家給予中國「普惠制」關稅待遇,其中大多是中國的重要貿易夥伴,在外貿增長和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正如中國海關總署所言,「普惠制」不是永恆的。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後,發達國家就會取消對其「普惠制」安排。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均收入水平超過世界銀行標準中的「低收入」和「中等偏低收入」經濟體(人均GDP低於4045美元),近年來已陸續有40個國家取消對中國的「普惠制」待遇。從積極的層面上來講,這意味著中國的發展成就和產品競爭力被外界所認可。

取消「普惠制」待遇會讓一些出口企業失去關稅優惠,帶來一定的壓力,但總體影響有限。

一方面,中國的產品出口早已經過了依靠關稅優惠爭取市場的階段,現在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取得的成績主要靠的是競爭力。

另一方面,取消「普惠制」待遇對中企的出口成本影響有限,除了WTO機制之下的相關安排外,中國也已經與其中的一些國家及地區簽訂了不同的貿易協議。

而且,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出口部門的韌性再次得到驗證。眾所周知,歐美貨幣寬松造成大宗商品價格暴漲,以及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出口企業成本壓力巨大,再加上美國延續了特朗普政府時期對華貿易保護主義的主基調,歐盟個別國家也偶爾用意識形態問題「發難」。在這樣的環境下,中國的對外出口依然保持著遠超預期的增長,2021年前三季度增長22.7%,9月份增長更是達到28.1%,讓很多 「悲觀」預測中國經濟的分析師大跌眼鏡。

這得益於中國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行之有效以及工業體系完備,也依賴中國眾多中小出口企業的默默付出,一些企業甚至為了出口信譽承擔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虧損,讓中國製造的信用含量得到提升,贏得穩定國際訂單。此外,筆者這些年對東南沿海製造業基地的深入調研發現,出口部門早已擺脫對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依賴,智能化工廠得到普遍應用,已具備向產業鏈高端進化的能力。

有媒體將此次32國取消中國「普惠制」待遇解讀為中美博弈下美國盟友對華貿易戰的延伸,這是一種誤讀。美國對華發動貿易戰的結果已然明瞭,在25%關稅的打壓之下,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卻保持遞增,再創歷史新高。

在通貨膨脹高企的壓力下,美國財政部長耶倫日前再次表示考慮以對等的方式降低對中國施加的關稅。而對於同樣面臨嚴重通貨膨脹影響的歐盟、英國等國家來講,以任何方式直接或者變相增加從中國進口商品的價格都不符合其利益,也不會改變雙邊經貿發展的規律和大勢。

其實可以看到此次「普惠制」待遇取消背後反映的一些問題和未來可能面臨的一些挑戰。

首先,由於不再享有輸往這些國家和地區的關稅優惠,部分出口企業在接下來一段時間將會面臨一定的競爭壓力,相應的出口手續也面臨調整。正如前文所言,目前全球原材料價格、能源價格上漲仍然沒有緩解,多因素疊加導致我國出口企業面臨的外部環境壓力依然較大,相關部門應積極做好政策引導,為對應出口企業緩解壓力。

其次,應該警惕一些國際輿論借此事炒作改變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甚至煽動取消中國的「永久最惠國待遇」。雖然過去20年按照人均GDP標準中國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正如中國多次在國際場合所闡明的,中方依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GDP僅為美國的六分之一、歐盟的四分之一,依然有相當多的人口面臨城鎮化、工業化的挑戰。其實,只要這些貿易夥伴國家能走進中國的中西部地區、走進廣大的中國農村,就能夠明白為什麼中國依然堅持發展中國家的定位。

圖片:網絡

error: